首页/新闻动态/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报告之《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实践案例》在京发布
2022-03-30

       3月28日,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在京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系列报告之《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实践案例》。来自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科研机构、国际组织、企业等60余位代表出席了报告发布仪式。

       《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实践案例》报告主要包括中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进展综述和典型案例介绍两部分,是一本对外宣介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的报告。2021年,中心面向各省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研究机构和企业征集中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优秀案例,收到案例近百个。经过专家评审,从案例技术科学性、可操作性、生态效益、成本收益、社会贡献、示范价值等方面进行考量,最终选取15个荒漠化防治领域的典型案例纳入本报告。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138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152

       发布仪式上,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翟桂英介绍了报告编制背景和主要内容,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玉、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项目总监王静、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分别代表优秀案例实施单位分享了中国荒漠化防治技术及经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王飞、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长吴波、外文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王京强对报告进行点评和建议。发布仪式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合作三处副处长王语懿主持。

       翟桂英副主任表示,荒漠化防治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全球荒漠化威胁,世界各地的治沙力量都在攻坚克难,为这道全球“生态难题”找寻答案。中国在绿色发展、生态环保方面已形成中国经验、中国技术和中国方案,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享绿色低碳技术与经验,共同促进区域绿色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22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肖玉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查干苏木吉日牧区划区轮牧技术治沙模式。划区轮牧技术通过草场划区围栏,结合载畜量与畜群采食量科学确定轮牧时间,实现天然草地资源均衡利用,为天然草原提供了更新复壮、休养生息的机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改善牧民的传统观念,实现牧区资源、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245

      阿拉善SEE生态协会项目总监王静介绍了一亿颗梭梭项目。该项目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社会各界参与的荒漠化防治成功案例,开展了梭梭林营造与保护,以资源介入的方式推动和引导阿拉善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向有利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方向转变,通过生态的有效恢复及肉苁蓉产业发展前景的引导、示范,极大促进了农牧民内生动力的迸发,从而形成“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效果。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304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介绍了干旱区荒漠-绿洲过渡带经济型生态屏障建设技术与推广案例。该案例针对新疆南疆地区创建了山区-灌区-沙区综合生态建设技术模式,在南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是中国新时期极端干旱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可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类似地区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借鉴范例。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328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王飞表示,随着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荒漠化地区问题愈发凸显。《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实践案例》报告是一本非常及时的报告,也是一件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好事。报告的发布将有助于促进全球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经验交流。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343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副所长吴波表示,荒漠化是制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带一路”沿线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一带一路”愿景的保障,《荒漠化防治:中国经验与实践案例》报告的发布对促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405

      外文出版社对外合作部主任王京强表示,该报告与国际社会分享中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经验和方案,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考借鉴,有助于宣传我国生态文明理念,推广我国生态修复与荒漠化防治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出版意义。

微信图片_20220406110423